他竭诚拥护传统教育中固有的美德,是因为他了解“我国先秦诸子如老子、孔子、孟子、庄子、墨子、杨子、荀子等都能凭着自己的经验发表文字,故有独到的议论”[23]。他不仅对先秦诸子加以褒扬,而且吸纳他们的思想之处很多。他不但借镜孔子的教学思想和启发式教学方法,还吸取了墨子的有关亲知、闻知、说知的认识论,还将孟子、王阳明尊为“二贤”,效法他们自我修养,去伪存真,学做真人,相信“将来真我之必胜,而伪我之必可败”[24]。
(二)反洋化教育,但对外国输入的真知识则竭诚欢迎
陶行知把反洋化教育与其反传统教育一样,作为他一生教育活动的另一项重大任务。他所指的洋化教育,主要是“办学校一定要盖洋楼、说洋话、用洋书”,“尤其是没有工业的生产而他们要工业的享受和花费”[25]。他总结照搬照抄发达国家办学的经验教训时指出:“我国兴学以来,最初仿效泰西,继而学日本,民国四年取法德国,近年特生美国热,都非健全的趋向。学来学去,总是三不像。”[26]他虽然反洋化教育,反对不顾国情照搬照抄,但认为:“反洋化教育的用意并不是反对外来的知识”,不但如此,他以其教育价值观为指导,主张“对于外洋输入的真知识是竭诚的欢迎”[27]。他对于借鉴外国经验办幼稚园的态度,就是很好的说明。他提出办幼稚园“不要搬洋货,也不要鹜时髦,只求适合于乡村儿童的生活”,但同时认为:“还要吸收别人的经验,我们要把英国的、法国的、日本的、意大利的、美利坚的……一切关于幼稚教育的经验都吸收进来,我们来截长补短冶成一炉。”[28]他极力主张截长补短、有选择地吸收外国教育优长于我国之处,是因为他认识到:“泰西学术,实高出吾人之上。何妨借他人之长,以济己之短。”[29]他还指出:“中外情形有同者,有不同者。同者借镜,他山之石,固可攻玉。不同者而效焉,则适于外者未必适于中。”[30]